人工智能对人的影响
主要收集整理网络上各种人工智能对人的影响的观点!包括计算机科学的AI专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等各类社会发展观察者眼中的人工智能发展及其对人类未来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一些体会!🎯
哲学家谈AI
陈嘉映
陈嘉映老师在AlphaGO事件后,写得文章《我不担心AI会统治人类,但我担心它会让人性面目全非》,以下摘录关键内容:
1、最近这些年,最火热的技术好像是两种:生物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这两大门类的技术都很了得,不仅将大规模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且将改变人自身。我常说,这是两面夹击,人工智能要把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生物工程要把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2、长寿作为一种可欲的东西,在各种文化里地位不同,好像在咱们中国摆的位置最高,在古希腊,极流行的观念是人过完了青壮年就该去死了。我其实挺怀疑人是不是真的都愿意长生不老。看着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大家都开心,看着年轻人旺盛生长,大家都开心,我们老年人要是都不让出地方,孩子和青年往哪儿长呢?【想长生不老,从人性上就不可能实现!】
3、计算能力这种“智能”跟人类智能不是一回事。人的智能跟感知连在一起,感知跟欲望连在一起,欲望跟血肉连在一起。智能在人身上很突出,但它仍然是人这个有机体的一个方面。
4、可机器为什么要控制人类呢?人要控制别人,因为他要利用别人,人对人工智能毫无用处,他干吗要控制人类呢?人要控制别人,因为他害怕,人工智能没有fear,他干吗要控制人类呢?电脑人控制人类,那只是科幻电影的遐想。
5、我们也许可以承认,按照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欲望,电脑人不会产生这样的东西。那我们能不能重新定义欲望?我们不可能单单重新定义欲望,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感知、感情、理解、理想、精神,一句话,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人。【必须定义这些吗?】
6、我并不是在主张有一种亘古不变的人性。今人的人性不是一万年前智人的人性。在那时的智人看来,今人的人性已经面目全非。不过,人性的改变和技术造就的改变不是同种类型的改变——人性的改变不是设计出来的。(历史上不止一次有政治家和思想家企图通过设计来改变人性,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简单说,人性的改变坐落在人性的连续性之中,这样的改变我们称作生长。对这种连续性的变化,调整定义是有意义的,但对人工智能,干吗非要用它来重新定义人呢?
7、我不怎么担心电脑会变成人,变成一种超级人类,然后来统治人。但我倒相信,人工智能技术会大规模地改变现有的人类,最后变得面目皆非。【基于上一条的推论】
8、人类技术经历了三个大阶段。最初,技术是工匠们琢磨出来的。后来,十八、十九世纪以来,技术是科学技术——现代技术不再是匠人摸索出来的,而是基于科学原理发明出来的。工业革命依赖的是这样的技术。【人工智能代表的就是第三波技术发展】
9、人们预料,人工智能将比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更剧烈的改变。因为体力本来就不是人的特长,脑力才是,柏拉图在《普罗泰戈拉篇》里就说过,人没有翅膀四足尖牙,胜过动物的只在于才智。要是脑力也用不着人了,人还能干什么呢?【人工智能有可能把几乎所有劳动都接过去,因为人类干啥都得动脑子】
10、人类发明各种技术,本来就因为技术可以代替人类劳动。但也有人担心,人工智能技术只有少数精英能够掌握,大多数人参与不到其中。一方面,他们的劳动将越来越“不值钱”。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将越来越依赖于少数精英的发明。社会结构因此会发生巨大变化,只有少数人是有用的,大多数人变成了“无用阶级”。
11、我们是可以区分哪些事是我们不得不做,哪些事是我们乐意做的,但是这种区分挺有限的。比如说带孩子,换尿布不爱干,逗孩子笑爱干。但你不给孩子换尿布,逗孩子玩就没那么乐。好玩的事情怎么跟有点儿苦有点儿累的事情连在一起,我们弄不大清楚,但我们大致知道,你为孩子付出了很多辛苦,你跟他的相处就会有一些不同的品质。等到把不爱干的事情都交给机器人以后,剩下的爱干的事情的性质也会改变,你作为一个人的品质总体上也会改变。【劳作的意义】
12、我们劳作得很辛苦,难免有时会希望别人做这些工作我们来享受劳动成果。不过,如伯纳德·威廉斯指出的,人并不是只要享受的生物,我们不仅希望获得结果,我们也希望这些结果是亲力亲为的结果。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基本需求。劳动与享受割裂开来,劳动由机器完成,人单单享受结果,人的定义就改变了
13、不断进步的技术把人类劳动一项一项接过去了,我们不必经历劳动的艰辛就能够享受劳动的成果,这让技术乐观主义者欢欣鼓舞——技术把苦活累活难活都干了,我们享受成果,有何不好?但事情还有另一面,那就是,我们只享受结果,不再能感知产生结果的过程。仅仅感受结果是薄瘠的感受,而我们的感受正在变得越来越薄。【感受能力变得薄弱,是不是问题,和祖先的丛林生活所必备的感受能力相比,我们是变弱了很多,是社会(自然)的选择?】
14、 现在哲学界讨论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区别,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人具有意识这一点上,而所谓意识,被说成是主观体验,是跟什么东西都不相连的qualia【感受性】。人不再是欲望、劳作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人变成VR游戏室里一堆主观体验,当然,人的定义就变掉了。
15、人工智能发展起来,不仅社会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人自身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技术不只是我们可加以利用的东西,技术改变我们自身。有一些改变是明显的。我们习惯了GPS定位,我们的方位感就可能退化。等我们习惯了让电子设备来采集关于自己身体的数据,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很可能变得越来越迟钝。技术改变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随着与世界相处方式的改变,我们自己也在改变。【切实感受,我们自己在改变,只是时间尺度小,不太看出来】
16、我不认为人工智能会演变为一种新人类,但人工智能倒是很可能把人变成新人类。技术进步会改善人类生活,同时使未来面对更大风险。可我说的好像都是风险那一面。这并不奇怪。有人把知识人的任务设想为指导社会发展。我倒觉得,知识人从来没有成功地指导过社会的发展。社会自行发展。知识人的任务与其说是指导社会,毋宁说在于指出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危险。是啊,社会自行发展,这可不一定是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17、海德格尔就是这样看的,他说,技术是这个时代的存在天命,技术发展,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技术仍将征服世界。是啊,人能够控制其他人,控制异端思想,唯独控制不了技术的发展。如果有一天,人类只享受结果,产生的结果的过程都交给人工智能去施行了,真到了心想事成那一天,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说,技术主宰了人。
18、借助技术,我们把过程和结果分离开来,我们只要得到结果就好了。这一点,在人工智能那里最为突出。
19、我们能够看得更加清楚,人类智能的本质并不是计算,而是对话,是互相理解。下棋是一种对话——围棋也叫“手谈”。实际上,人的所有智能都是一种对话,哪怕我是一个人在思考。我独自证明了费马大定理,最后一刻我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我看到了过程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因此,我明白了,我也可以让别人明白。
计算机科学家谈AI
Simon Willison
技术专家Simon Willison在总结2024年大模型发展文章《2024大模型回顾》中谈到当前AI对人类的影响。以下摘录一些关键内容:
1、AI 的发展速度快得难以想象。一年前的2023年底,排名第一的 AI 模型是 OpenAI 公司的 GPT-4,没有其他模型能超过它。一年过去了,大家猜猜,GPT-4 现在排名多少?答案是第69位。
2、我认为这意味着,作为个人用户,我们完全不必为绝大多数提示词消耗的能源感到内疚。与在街上开车,甚至在 YouTube 上看视频相比,其影响可能微乎其微。
3、对于效率较低的模型,我认为将其能源使用量与商业航班进行比较是非常有用的。最大的 Llama 3 模型的成本约等于从纽约到伦敦的一位数满载乘客航班。这当然不是一无是处,但一旦经过训练,该模型就可以供数百万人使用,而无需额外的训练成本。【作者认为与其他能源浪费相比,大模型更有益】
4、现在,大多数人都听说过 ChatGPT。有多少人听说过 Claude?积极关注这些内容的人与 99% 不关注这些内容的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知识鸿沟。
5、 LLM 绝对值得批评。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找到缓解这些问题的方法,帮助人们学会如何负责任地使用这些工具,使其正面应用大于负面影响。
6、 我认为,告诉人们整个领域都是环境灾难性的剽窃机器,不断地胡编乱造,无论这代表了多少真理,都是对这些人的伤害。这里有真正的价值,但实现这种价值并不直观,需要指导。我们这些了解这些东西的人有责任帮助其他人弄明白。
Andrej Karpathy
Andrej Karpathy 是一位在深度学习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教育家,他的工作对于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摘录他的一些精彩发言:
1、由于 AI 的出现,英语正在成为最热门的新编程语言。
2、在2025年开发 Web 应用,有点像组装宜家家具。你必须拼凑和配置许多单独的服务:前端、后端、cdn、https、数据库、身份验证、付款…… 你的工作不是写代码,而是配置、管道、编排、工作流、最佳实践。
程序员们
我对 AI 的看法是,AI 本身不会创造,需要人类与它共同创造,创造的结果好坏与使用它的人的质量高度相关。与 AI 交谈不像在与一个人交谈,而像在与人类的集体思维交谈。AI 不应该让你减少思考,而应该帮助你增加思考,AI 是你的杠杆,可以让你拓展自己。 —— Alex Komoroske,美国程序员
长久以来,你努力培养技能,成为一个程序员,编程已经成为你的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是你人生价值的来源。突然之间,AI 取代了你的技能,让你的人生价值消失,许多人因此抵制 AI。 —— 《当 AI 可以编程,我还剩下什么?》
AI 不缺乏知识,它的问题是不会怀疑现有知识。要让 AI 变成爱因斯坦,仅仅让它无所不知是不够的,更需要让它能够提出别人未曾想到或不敢问的问题。 ——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Hugging Face 联合创始人
有趣言论
如果 AI 和机器人接管一切
我最近常常想一个问题:如果 AI 强大到所有方面都超过人类,它和机器人接管一切,人类要干什么呢?
1、凯文·凯利认为,随着工作都交给机器人,人类可以从事越来越多有趣的工作,就像工业革命后一样。这种说法在短期内有一定道理,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人类能做计算机做不到的事情。
2、我认为,没有理由认为这个前提会永远成立。除非政府强制规定,计算机不得从事某些工作,只有人类可以做。但是那样的话,那些工作很可能就会停滞发展了。停滞发展的行业没有前景,收入也不会增长,从业者难以感到满意。
3、让我们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机器完全超越人类,每件事都比人类做得好,大部分人无法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一切会怎样?
4、如果一个人无法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就失去了他的经济价值,就算他能靠政府的补助继续活着,那么对于他来说,个人价值是什么呢,就是活一天算一天?
5、目前来看,这个问题还比较遥远,就算那一天到来,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眼下比较现实的问题是,AI 正在大量减少高薪工作。随着机器的能力越来越强,很多白领工作的价值迅速变小,大多数人越来越难找到报酬丰厚、令人满意的工作。这就是现在发生的问题,高薪的工作岗位不断减少,难以获得。
有了 AI,你需要想得更大
自从有了 AI,我发现自己不再担心项目对我来说太大、太复杂,或者项目使用了我不了解的技术或编程语言,一切都变得容易得多。我正在重新审视一些我曾认为太复杂或超出我能力范围的业余项目,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尝试。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
数学已经没有问题了
我认为,数学本质上已经没有什么好问题了。让大量数学家感兴趣的问题数量每年都在减少,而且几乎所剩无几。
1、现代数学研究越来越局限于少数人对某个特定主题的研究,即使是研究生也常常被现代数学问题的极端专业性和深奥性所困扰。
2、未来的研究生不应再需要证明一些全新的东西,相反地,他们的主要目标可能是简化过去的研究结果。
节选自《数学已经没有问题了》
有了 AI 后
《纽约时报》报道,雇主正被大量 AI 生成的简历淹没,根据求职网站统计,今年的简历比去年激增45%。AI 可能会让简历消亡,AI 生成的简历已经无法鉴别一个人了。未来的招聘应该采用 AI 无法介入的方式,比如现场解决问题。 —— 《AI 让简历消亡》
2022年11月30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就像第一颗原子弹爆炸,OpenAI 公司推出了 ChatGPT,从此人类再也没有了未被 AI 污染的新数据。 —— theregister.com
HTTP 原本用于学术论文。现在它运行着文明。 —— 《MCP:一个意外的 AI 插件系统》
孤独是一个建筑问题。现在的很多建筑物,不利于人们聚集。我们需要的建筑物,应该是方便步行,并且免费,不属于任何人。以前的城市,有很多这样的地方。 —— 《如何走出家门》](https://buttondown.com/monteiro/archive/how-to-leave-the-house/)
放弃点
如果你把爱好当成职业,想以此养活自己,一段时间后,最初的兴奋消退了,你就会发现,开始阶段根本不算什么,真正的困难在后面,无数繁琐和重复的工作正等着你。这个时刻被称为”放弃点”(quitting point),很多人会在这个时点选择放弃。每个人的放弃点不一样,但都会到来。作家的放弃点,也许是小说写到第30页,最初的灵感枯竭,不知道怎么写下去。创业者的放弃点,也许是最初的几个月之后,市场的反应不像朋友和家人那样热烈。艺术家的放弃点,也许是作品第一次上架后,意识到自己的愿景与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 《眼光过高是一种自我破坏》
思考
人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是在重新编排自己的偏见。 ——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美国哲学家
AI 引发的身份危机
我计划写一本 Gleam 编程语言的书。但是,AI 已经能非常清晰地解释 Gleam 了,而且还能回应读者的任何要求。
虽然我自信,自己目前写得要比 AI 好,但是实在没有理由,说服自己去这样做。你花数百小时写书,赚到的钱根本不值得这样付出。
有了 AI,我不知道,人们以后写书的动力是什么,大概只会为了乐趣而写作。
节选自博客内容
AI 让人产生虚假的掌控感
AI 不会减少你掌握新技能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只会让你产生不必学习就已经学会的错觉。
节选自博客内容
That’s it! If all goes well running bundle exec jekyll serve
should spin-up your site.